首页 > 美文阅读 > 名人名言

你为什么不幸福?罗素的《幸福之路》溢满温情

时间:2018-10-24来源:干必网作者:lc阅读:

记得有一年大家都在讨论你幸福吗这个话题,满大街的问真的是real的尴尬,就算别人不幸福也不好当面说啊。其实现实社会是非常残酷的,谈幸福都有点奢侈,所以很多人都将幸福束之高阁,只有极少数的时候才会将它拿下来看看。其实生活大可不必这样,看看罗素的《幸福之路》也许能对幸福有新的感悟。

你为什么不幸福?罗素的《幸福之路》溢满温情

概括地说,罗素在《幸福之路》提出通往幸福的方法就是:不要过分关注自我,沉溺于自我情绪;将注意力转向外部世界,让兴趣尽量广泛;友善、平和地对待人和物。

有些情绪看似微不足道,但使你沉溺其中,吞噬着幸福。本文选取论述了书里提到的几种常见负面情绪(焦虑、舆论恐惧、被害妄想、嫉妒)的表现与原因,并归纳出解决办法。

幸福,有路可循

一、引言

“通过适当努力,许多不快乐的人是可以变得幸福、快乐的。”

罗素,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散文家,一生著书无数,曾因“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做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文学家。

《幸福之路》是他流传最广的通俗读物之一。作者在开篇就提出,写本书的初衷是“分享基于他亲身体验,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增进幸福感的方法。”

影响幸福的原因有很多。作者也承认外部环境(如社会制度、他人的认可、经济收入)对幸福的影响。而他发现,现代有很多人,在没有明显的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仍然不幸福。这本书着眼于影响幸福的内在因素——我们仅仅改变自身的心理状态,就可以接近幸福。

这听起来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我从来就不否认“心灵鸡汤”的价值。人是符号的动物,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生命状态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的心和大脑,而不是客观条件。而大哲学家熬的鸡汤, 充满人文关怀,富有智慧和洞察力,真正能够滋养心灵。

本书没有高深的哲理和艰深的学问,文字也没有哲学家惯有的犀利和冷峻,而是处处是流淌着温情。作者仿佛邻居你身边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摇椅里,回顾他的一生,缓缓吐露他的人生体悟,为所有经历正不幸的人们开出良方。

你为什么不幸福?罗素的《幸福之路》溢满温情

罗素的经典形象

我们生活中都有会有快乐的瞬间。但是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充盈满足的心理状态。环顾四周,有多少幸福的人呢?如诗人布莱克所说:现代社会里,大多数人的脸上都有缺憾和悲伤的标记,我们有各自的烦恼。

但你要深究,这些烦恼似乎没有必然的外在原因——人们衣食无忧,拥有自由和健康。焦虑、疲劳、舆论恐惧、自责、愤世嫉俗、愤懑不平……这些情绪看起来无关痛痒,但不断消耗我们的耐心和对生活热情,正是因为它们没有明显外在原因,所以我们也无法逃避。

作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精神自律,不去想无益的事,不再沉溺于这些情绪之中,从而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他同时提出了很多操作性强的做法,让我获益良多。结合自身经历与观察,我选取了几种情绪来进行论述——焦虑、舆论恐惧、被害妄想、嫉妒。

二、焦虑

你为什么不幸福?罗素的《幸福之路》溢满温情

焦虑、现代人的通病

现在的人很少会有体力上的疲劳,但时常会觉得“心累”。

几年前,我刚成为一名教师,无论我花多少时间备课,在上课之前,总是满心焦虑,担心课堂效果(真正讲课是反而不紧张了)。常常在休息时,心里也都装着这事,让我无法真正放松。

这种情况不只出现在教学上。一旦我有任何任务,都容易感到焦虑,但也说不上到底在担心什么。焦虑消耗着精力,让人倍感疲惫。

对于这种情绪,罗素提出了建议:合适的时间充分思考一件事;不要放大自我的重要性;想象最坏的结果。

我们用一般所说的“自律”用以控制自己行为的,而“精神自律”,则是有意识地控制我们的思想。如果任由许多无益的思想占据大脑,我们就得不到真正的放松,也无法专注于事情,离幸福也会越来越远。

罗素说:“不要反复思考此刻无计可施的事情,有秩序的头脑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充分思考一件事,而不是在所有时间持续思考这件事。”

如果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焦虑的事并不重要,就会大大减少我们的忧虑。”罗素也曾受到焦虑情绪的困扰,他的一生做过多次公开演讲。起初,每个观众都让他紧张和害怕。慢慢地,他意识到“讲得好与不好都没关系,因为地球照样转。”

他认为:“神经奔溃的症状之一,就是坚信自己的工作极为重要。”

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害怕不好的结果。我们需要说服自己,不会发生多可怕的事。

罗素说:想象这件事最糟糕的结果,然后持续观察,最后你会发现“根本没有多糟的事。”

开阔心胸,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也不会被眼前的种种所扰。罗素心里装着宇宙:“每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最坏也没有宇宙般无限的重要性。”多么可爱人啊。

遵循这样的做法,还真让我真的轻松了不少。

三、舆论恐惧

你为什么不幸福?罗素的《幸福之路》溢满温情

不要太过在乎舆论

我的另一个情绪问题就是比较在意身边人的看法,很多人都是如此。寻求认同是人的本能,但我们每个人多少都有与众不同的的想法和行为,不符合大众期待。人们会抨击那些他们不理解行为,即使这些行为对并无危害。正是这种不包容,给我们带来压力,让我们不幸福。

如果对待舆论压力?将罗素的建议是:接纳自己的不同;运用理性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不要太在意他人的意见;开拓视野,并寻找自己的同类。

对一般人来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舆论来自家人,家庭延续着许多传统。

外人眼中,我一直是“乖乖女”形象——从小成绩不错,不让父母操心,按部就班地上了比较理想的大学,从事着父母心中的“理想职业”,很顺利地结婚(但现在有生小孩的压力)。我也有青春期的叛逆期,不过也是非常微弱的。现在想想,其实我的成长可以更“叛逆”一些。

即使是像我这样“听话”的人,也会有别人看来“格格不入”的想法,也会有不被理解的沮丧。

我喜欢单纯的生活,怕麻烦,做事情全凭兴趣,只要满足基本的物质保障,说白了就是“懒”;我有很多“没用”的兴趣,花很多时间读书,写“无用”的文章;我需要有大量不被打扰的闲暇时间,喜欢一个人做事情,除了我丈夫之外,我对他人有明显的边界意识,会因为别人对我自由的干扰感到恼火。因此,我有时会显得不思进取、过于自我和冷漠,即使我对周围的很多人和事都怀有爱和善意。

即使这些不同不是那么“离经叛道”,还是让我还是感觉到了压力。我当然希望更多人的认同,但这些“不一样”恰好都是我幸福的来源。与它们带给我的幸福相比,别人的不理解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我知道,很多人承受压力比我要大得多。学校和家庭总是盛行着传统和大众的观念,对于些许的不同就非常警觉。年轻时,我们也很容易以为自己熟悉的环境就代表了全世界,并为自己的格格不入而感到痛苦。

如果你因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沮丧。罗素这样会宽慰你:

“大多数出类拔萃的青年男女青春期都是很不快乐的,对他们那些较为平庸的同伴来说,青春期是愉快和享乐的时期,而他们想要的确是很正经的东西。”

接受自己的不同,只要你的特立独行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不用太在意那些舆论。要想成长,就需要尽量减少对对舆论的恐惧。

“如果这种恐惧感一直都很强,那就很难做出什么大事了,也不可能得到真正幸福之所在的精神上的自由,因为幸福的本质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来自内心的冲动,而不是来自一时兴起,或我们邻居和亲戚们的愿望。”

舆论只能伤害到那些太在意它们的人。而这种“不在意”需要理性的信仰来支撑。

也就是说,你需要通过理性去寻找能够支撑自己的信仰,并且始终坚守下去。

“一个人在精力充沛时用全部的理智深思熟虑出来的信念,应该成为他在任何时刻最好都坚信的准则。”

而对于那些被大众认同的观念,我们也不必照单全收:

“不要害怕冒犯控制过你童年的东西。对你来说,那个时候他是强大的、智慧的,因为你是弱小的、愚蠢的;而现在的你既不弱小也不愚蠢,你要做的是审视它们外表的强大与智慧,考虑他们是否应该得到你迫于习惯而仍再给与他们的那种尊重,严肃地问问自己对青年人所进行大的传统道德教育是否会让世界变得更好。”

当然,我们也不要过分高估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可能,还需要寻找同类。“想要快乐就要有一个共鸣的环境。”你在一个群体里是另类,在另一个群体可能就是完全正常的人,甚至你的性格都会因此而改变“从不苟言笑、羞怯、退缩的人变成愉快而自信的人,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变成爱交际、性格外向的人。”

除了我们自己需要消除舆论恐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减少“舆论恐惧”,我们每个人还要做的,就是不要急着去否定那些你不理解、与众不同的人的事。珍视这样的不同,须知“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

四、被害妄想症

本书第八章专门探讨了“被害妄想症”(原著标题Persecution Mania,译者遵循傅雷版本翻译成“被虐狂”,但我认为不太贴切),这是一种精神失调的症状。作者认为,很多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心理倾向。他并不是在怂人听闻,根据书中描述,“被害妄想症”就是一种“世界都亏欠我”“总有刁民要害朕”的心态。

不信,你可以参照书里描述,看自己是否有如下的心理倾向:

·认为自己为他人付出了很多,但得不到认可与回报;

·自己的价值被低估,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总是遇人不淑,经常遭到背叛或陷害。

当你觉得自己不被善待,是不会感到幸福的。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罗素给你如下建议:

·第一,要记住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象的那样无私;

·第二,不要过高估计你的价值;

·第三,不要指望别人也想你一样那么看重你;

·第四,不要幻想着大多数人总是在想着怎么害你。

这个世界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险恶。从概率论来看,每个人遇到的恶意应当是差不多的。如果你发现自己时常被伤害。我的建议是,找找自己自身原因,自己性格中哪些问题让你深陷其中,你的行为是否时常让人恼怒?

那些看似最乐意付出的人,经常觉得自己被世界亏欠。譬如母亲、老师、慈善家,或者是政府官员。我们怀着“为你好”的心态做事,不管他人的意愿。当别人不领情时,我们会感到异常失望。

仔细想想,你做好事的动机是不是那么单纯和无私?很多“善意”的行为背后都有虚荣心和功利心,还有“控制”的意图。即使最高尚的人,如果善行不能为他带去内心的宽慰,他还回去做吗?

况且,“做好事”时常会剥夺掉他人的自由和乐趣。譬如,政府的禁烟,学校的统一着装,母亲放弃工作看护小孩……不胜枚举。

想明白些,心理也就不会那么不平衡了。

另一种失衡的心态是“怀才不遇”。我们大多数人都对自己有温柔的爱和深深地敬意,容易发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点,并沉浸其中。但罗素提醒我们:

“我们不能指望别人把我们想得比我们自己眼中的他们还要好……历史上的确有怀才不遇的事,可是比鱼目混珠的事少多了。”

这种“怀才不遇”的心态往往出现在创作者之中。如果你是,你可以按这个标准检测一下自己是否具有独特的艺术天赋。

“你是因为急不可待地要将一些想法和感觉表达出来,还是因为渴望被赞美才去创作的?”

对真正的艺术家,即使他非常渴望被赞美,但这也是次要的。

所以,不要对别人抱有过高的期望,指望他像你自己一样看重你。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自恋和自卑都不好,要学会更加平和地看待自己。

不要老是想着别人对你有恶意,“别人琢磨你的时间要少于你自己琢磨自己的时间”。有时我们因为一些事持续懊恼,是因为我们荒唐地觉得别人不分白天黑夜,关注着你,嘲笑你,想法害你。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五、嫉妒

如果别人拥有你渴望而又缺少的东西,你可能出现三种情绪:喜悦、不为所动,或者不愉快。这种不愉快的情绪就是“嫉妒”。

嫉妒是人们内心深处最普遍的情感之一,我们可以在一两岁的小孩身上发现嫉妒行为。成年人中,嫉妒与竞争密切相关。成年女性会嫉妒身边女性的美貌,成年男性则会对同行产生这样的情绪。

罗素承认,嫉妒是民主制的基础,人们因为嫉妒,反对有特权的人,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对普通人来说,我们会因为嫉妒而失去快乐——我们不从自己拥有的东西中寻找快乐,而从别人拥有的东西中寻找痛苦。

如何消除嫉妒?罗素的建议是:学会自我欣赏,不去想无益之事,过满足自己天性的快乐生活。

适度的自我欣赏是必要的,你需要把目光放在自己拥有的事物上。

同时,要培养精神自律——一种不去想无益之事的习惯。

你为什么不幸福?罗素的《幸福之路》溢满温情

裂缝,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过一种满足自己天性的,快乐的生活。一个人如果拥有充满爱的家庭,做着喜欢的工作,那他不太可能因为别人的成功而难受。

归根结底,还有什么是比幸福更值得嫉妒的呢?

相关阅读
娱乐八卦
top吸毒案有了新证词?两人第一次吸毒是top劝诱?

top吸毒案有了新证词?两人第一次吸

最近top吸毒案好像慢慢平静下来了,虽然对两位当事人的判罚结果已经出来了,但是好像女练习生这次又说出了新的 ...

网络热门
吾爱诗经2017强选个性签名(第4期)但凡与你狼狈为奸也欢愉

吾爱诗经2017强选个性签名(第4期)

今天的个性签名到位了,不得不说现在的人真的相当有才,充满了睿智,并且还有深度,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也能自己想出合 ...

网友评论

干必网 Copyright@ 2017-2018 www.ganbi.cc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联系邮箱:541437@qq.com
网站备案号 :

关注微信